受国际经济疲软、国内宏观政策调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纺织行业生产、出口、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日前对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和河北6省纺织业的调查显示,纺织行业2/3的企业利润率只有0.62%,如果这些企业陷入绝境,将危及大约1500万人的就业。纺织业将走向何方?
纺织企业惊现“零利润”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中国有多少家纺织企业。官方数据显示,销售量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4万多家,这也是各种出口统计数据涵盖的企业数。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人士说,小的纺织企业估计有几十万家。在人民币升值、原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长三角大部分纺织企业已处于“零利润”状态。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1/3的纺织企业创造的利润占了整个行业的8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大多在6%至10%,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3.9%。
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现在纺织企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2007年企业经历了多次调整,不同企业的承受力不同。产品附加值高、有自己品牌、产业链条比较长的企业面对调整时承受力更强一些。一些中小企业则很可能被这些政策的叠加效果挤压掉。
纺织品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去年的外贸顺差超过150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4%,加之美国次贷危机仍在扩散,悲观的气氛正笼罩于中国的出口产业。
纺织业生存状态
纺织品业利润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2月,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9.7亿美元,同比下降1.1%。其中服装出口4.6亿美元,下降7.3%。
据测算,2007年山东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因人民币升值账面损失50亿元左右。山东省约30%的出口企业表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和退税降低面临亏损,30%的企业表示利润下降1/3左右,40%的企业认为平均利润下降10%至30%。
实际上,这种疲态在一些纺织服装出口大省都有显现。
有专家表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只是我国纺织服装业目前所面临困境的一个导火索,而纺织业很多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靠贴牌生产赚取低廉加工费的生产方式才是问题的症结。一个很明显的现实摆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面前,在各国制造中,无论哪个国家也不如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大,但它们的含金量却不同。中国能生产出来最好的产品,但是创造的最高价值如技术、品牌、国际营销等都还在发达国家手里,中国仅仅得到价值链上的10%至20%的利润。业内人士认为,没有品牌,只是代工,卖价就上不去,成本就没法在它的产品出售当中获得一些补偿,这种企业往往就比较困难。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但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服装还不足1%,我国服装注册商标已经有几十万个,却鲜有叫得响的国际知名品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过去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会逐渐转移到一些更不发达的国家,如果中国服装(爱股,行情,资讯)不能实现产业的升级,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其发展肯定会遭遇挫折。
纺织企业谋求变局
中国纺织工业已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前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整个纺织产业而言,要从容应对不断翻新、充满变数的市场形势,最对症的还是要在行业内部实现突破:企业做强、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提高———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向集约方向的转变。
不少规模纺企在转型中显现出了优势。在盛泽的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去年刚刚上市的纺织企业,目前共有1459名员工,其中科研开发人员达到了136人,比例在9%左右。该公司去年开发的新品达到72种,其中有20多种新产品入围“2008/2009中国流行面料”。坚持科技创新成了企业突破困局的基础之一。
盛泽当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盛泽生产规模最大的50家丝绸化纤织造企业中,绝大多数都像新民纺织这样在科技创新上花了大力气,走上了差异化竞争的渠道,产品差别化率超过80%。这些企业生产的纺织品大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产品。与常规面料相比,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在10倍以上。
而在未来几年内,纺织业的发展应该是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包括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淘汰落后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鼓励企业开发纺织新材料和先进加工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艺,广泛使用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加工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推动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并推广自主品牌。
无疑,要从纺织大国发展成纺织强国,作为充分竞争的纺织工业,必须把握住战略机遇期,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对纺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才是发展纺织品行业的根本出路。